首页 新闻中心 地方残联动态

四川资阳“医康就业融合”:托起残疾人的幸福新生

七月的资阳,骄阳炙烤着大地。在四川省资阳市精神病医院旁的农劳康复基地里,52岁的薛志国正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泛红的番茄,粗糙的手掌上沾着泥土,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“你看这番茄,比去年结得还多!”他捧着果实向康复师展示,眼神里的光亮,很难让人联想到7年前那个因精神分裂症陷入绝望的他。

薛志国的蜕变,是资阳市探索“医康就业融合”模式的生动缩影。过去十余年,这座丘陵城市聚焦智力、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“托养难、就业更难”的困境,以“托养照护—医疗康复—技能培训—辅助就业—回归社会”全链条服务,为特殊群体铺就了一条从“被动依赖”到“主动创造”的幸福成长路。

破局:三方联动,筑牢 “托养 + 就业” 根基

“家里有个精神残疾的孩子,我和老伴整夜睡不着觉,既怕他出事,又愁以后没人管。”说起儿子入托前的日子,资阳市雁江区居民张阿姨仍忍不住红了眼眶。这是许多特殊残疾家庭的共同困境:家庭无力长期照护、残疾人缺乏劳动技能、就业岗位“找不到、接不住”。

为破解这一难题,资阳市残联率先打破资源壁垒,拉起政府、医院、社会“三方协同网”。在政府层面,通过对接 “阳光家园计划”争取中央专项资金,出台《资阳市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实施办法》等政策,明确托养补贴、岗位开发补贴标准。

医疗专业力量的加入,则让“托养”与“康复”真正拧成了一股绳。依托资阳市精神病医院的资源,当地2009年成立残疾人职业康复托养服务中心,8名精神科医生、22名护士、4名康复师组成的专业团队,24小时守护托养对象的健康。“不只是喂饭、穿衣,我们还要帮他们找回生活的能力。” 职业康复师李医生说,她每天的工作是教重度失能对象系鞋带,带半护理对象整理衣物,帮接近就业条件的人练习沟通技巧——这些看似琐碎的训练,都是为就业打基础。

社会力量的参与,更让服务阵地“活”了起来。针对托养场地不足的问题,当地协调城投公司租赁260余亩土地,建成集种植、养殖、休闲于一体的农劳康复基地;在院内打造洗车场、拖把加工厂,为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发简单手工岗位;社区志愿者定期来教画画、唱歌,让托养中心不再是 “封闭的小圈子”。“现在托养有地方去,康复有专业人管,就业有岗位做,我们终于能松口气了。”张阿姨的话,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。

赋能:全链条服务,让 “就业梦” 照进现实

“托养好才能康复好,康复好才能就业好”,这是资阳市“医康就业融合”模式的核心逻辑。围绕这一逻辑,当地细化出 “分级托养—三级康复—岗位适配—社会回归”的全周期服务,让每个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
分级托养:量身定制 “成长阶梯”

走进托养中心,不同区域的服务场景各有侧重:全护理区里,护理员正帮重度失能对象练习抓握动作;半护理区的活动室里,几人围坐在一起整理衣物,时不时交流几句;过渡托养区的门口,几名年轻人正准备前往爱心超市上班——这是当地“分级托养”的真实写照。

“不是所有残疾人都能直接就业,得按能力‘因材施教’。” 托养中心负责人介绍,针对重度失能对象,先通过穿衣、洗漱等日常训练提升基本生活能力;具备一定能力的对象,加入社交与基础劳动训练,培养劳动意识;接近就业条件的,则采用“日间托养 + 就业实践”模式,白天上班、晚上回托养中心,逐步适应节奏。“就像爬楼梯,一步一步来,才能走得稳。”

三级康复:在劳动中找回价值

“我想跟着学种地,以前在家就喜欢摆弄庄稼。”2018年,经过两年托养的薛志国,主动向康复师李医生提出了想法。这一幕,让李医生格外欣慰:“能主动想工作,说明他的状态真的好起来了。”

薛志国参与的,正是当地创新的“三级康复”模式。一级康复在封闭托养期,托养对象通过洗浆组、整理组的工作培养规律作息;二级康复进入半开放期,理发组、环卫组、售货组的实践,让他们在服务中提升技能;到了三级康复的就业过渡期,农劳基地、庇护工场成了“实战课堂”。如今,薛志国不仅熟练掌握蔬菜种植、水果栽培技术,每月还能领到 600 元激励金。“这是我自己挣的钱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 他说。

截至目前,310余名在托康复对象中,已有45人参与农疗种植、10人参与养殖、33人参与环卫、96人参与病员照护,从“被照顾者”慢慢变成了“能创造者”。

岗位适配:让每个人都有 “用武之地”

“欢迎光临,需要点什么?”在托养中心的爱心超市里,32岁的李倬恒正熟练地为顾客介绍商品。4 年前,她因精神疾病在医院治疗,出院后总担心“自己没法跟正常人一样工作”。如今,作为超市收银员的她,每月能拿到 3540 元工资,生活充满奔头。“每天接待顾客、清点货物,跟同事相处也融洽,我觉得自己跟别人没区别。”

为了让更多残疾人像李倬恒这样实现就业,当地围绕 “农疗+服务+加工”开发岗位:农劳基地的种植、养殖岗位,适合肢体功能较好的对象;机构及周边的理发、保安、售货岗位,适配精神与智力残疾人;拖把加工厂、洗车场的简单手工岗位,则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机会。2025年,当地还计划新增 69个加工类岗位,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。

同时,“两个储备池”的建立让就业更稳定:“托养对象就业储备池”跟踪康复进度,“辅助性岗位储备池”动态更新岗位,两者精准匹配,确保“人岗适配”。

社会回归:打通 “最后一公里”

“我们的目标,不只是让残疾人在机构就业,更要帮他们回归社会。”资阳市残联负责人说。为此,当地建立 “评估—转介—跟踪”机制:职业康复师先评估托养对象的就业能力,优先推荐至院内或合作企业岗位;对有条件回归社会的,提供“中途宿舍”“日间照料”过渡服务,协助联系社区岗位,并定期跟踪适应情况。

38岁的周明(化名)就是受益者。经过康复训练后,他通过转介机制进入一家企业从事包装工作。“刚开始很紧张,怕做不好。”周明回忆,托养中心的康复师每周都会联系他,帮他疏导压力、解决工作难题。如今,他已能独立生活,还交到了新朋友。截至目前,已有 100 余名托养对象像周明这样,成功从机构走向社会,实现了“被动托养”到“主动融入”的转变。

长效:规范管理,让幸福之路走得更远

“要让‘医康就业融合’模式持续下去,规范管理是关键。”资阳市精神病医院院长表示,当地通过“阵地、人员、资金、质量”四位一体管理体系,为服务保驾护航。

在阵地管理上,托养中心开设11个康复科室、3个三级精神康复科,农劳基地划分功能区并安装无障碍设施,庇护工场配备适合残疾人操作的简易设备,确保环境安全舒适;人员管理方面,定期培训托养照护人员与康复师,对辅助性岗位工作人员实行“师徒制”,并通过“周调度、月总结、季通报”及时解决问题;质量管控则依托“一人一档”,记录托养对象的照护、康复、就业信息,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,至今未发生一起残疾人劳动纠纷。

十余年耕耘,资阳市“医康就业融合”模式结出了丰硕果实:累计提供托养及康复服务约4万人次,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2000余个,目前稳定安置近500人就业,服务满意度达98%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模式不仅减轻了残疾家庭的经济与精神负担,降低了因残致贫、因残返贫发生率,还让残疾人肇事率显著下降,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了力量。

“将来要是能回家种点东西,也能养活自己了。”薛志国望着农劳基地里的作物,眼里满是期待。在资阳,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残疾人,正沿着“医康就业融合”铺就的道路,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新生。而这条充满温度的 “资阳路径”,也为更多丘陵地区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让“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”的愿景,照进了更多现实。